过刊目录

  • 2016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4-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窦艳君,邢克智,王庆奎,陈成勋,孙学亮
    2016, 43(2):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寻找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点带石斑鱼[初始体重(238.99 ± 5.32)g]生长和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投喂频率设1次/d(F1)、2次/d(F2)、3次/d(F3),每次饱食投喂,连续喂食试验鱼28 d、56 d和84 d后采样。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0~28 d、29~56 d和57~84 d三个阶段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加(P<0.05)。0~28 d和29~56 d阶段F2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F1和F3组(P<0.05),57~84 d时F2组显著高于F1组(P<0.05),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0~28 d阶段F2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F1和F3组(P<0.05);29~56 d和57~84 d阶段F2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F1组(P<0.05),与F3组无显著差异(P>0.05)。28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56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无显著性影响(P>0.05);F1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显著高于F3组(P<0.05),与F2组无显著差异(P>0.05);F3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F1组(P<0.05),F1组与F2组无显著差异(P>0.05);F2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高于F1组(P<0.05),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84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T-AOC和MDA无显著影响(P>0.05);F2组血浆T-SOD、CAT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血浆GSH-PX显著高于F1组(P<0.05),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初始体重为(238.99 ± 5.32)g的点带石斑鱼,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 论文
    单乐州1,邵鑫斌1,曹醒戈2
    2016, 43(2): 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规模化人工养殖小丑鱼(Amphiprioninae),研发了小丑鱼室内循环水养殖设施和技术。1组循环水养殖系统由10个玻璃钢养殖桶和1个水处理玻璃缸及管道系统组成,采用物理过滤、生化过滤、藻板过滤进行循环水处理。1组循环水养殖系统每3个月可养殖产出全长约3.5 cm的商品小丑鱼5 000尾,养殖存活率达80%以上。从2014年至2015年,利用该设施养殖生产出商品小丑鱼10余万尾。和常规的食用海水鱼循环水养殖设施相比,小丑鱼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主要减少了蛋白分离器或气浮机设施、微滤机等设施,增加了藻板过滤设施。研究表明,小丑鱼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建造成本低、运行能耗低、管理维护简单、水质稳定,可基本实现全封闭循环水养殖,适合进行小丑鱼等海水珊瑚礁观赏鱼类的规模化养殖生产。
  • 论文
    王 斌1,徐建瑜1,王春琳2
    2016, 43(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背景(白色无沙、蓝色无沙、蓝色有沙)对三疣梭子蟹蜕壳持续时长与蜕壳周期的影响,搭建了3组24 h连续拍摄梭子蟹蜕壳的循环水养殖实验环境,从稚蟹5期开始拍摄不同背景下养殖的梭子蟹30 d,并设计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梭子蟹蜕壳自动检测方案。该方案运用了图像处理中数学形态学方法成功实现了无沙背景的蜕壳自动检测,检测准确率达到97.9%,同时训练Adaboost分类器自动检测有沙背景的蜕壳行为,准确率达到79.5%。结果显示,蓝色有沙背景组的梭子蟹蜕壳持续时长缩短了15.3%,蜕壳周期缩了12.0%,梭子蟹蜕壳时间主要集中在3:00—6:00及18:00—21:00两个时段。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更适合在有沙背景中蜕壳。

  • 论文
    赵 建1,鲍伟君1,叶章颖1,朱松明1,刘 鹰2,李 勇3,沈明卫1
    2016, 43(2):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摄食节律是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光照、温度、饵料等周期性变动的环境条件主动适应的结果,掌握鱼类摄食节律直接关系到对养殖对象投喂时间、投喂方式、投喂频率等投喂策略的决定,继而影响饲料效率和养殖水体的污染负荷。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养殖鱼类昼夜摄食节律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胃肠充塞度法、日摄食率法、自适应投喂法以及观察法这4种摄食节律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就目前养殖鱼类摄食节律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对未来养殖鱼类摄食节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已有摄食节律检测方法的优化改进以及新检测方法的提出提供参考。
  • 论文
    宋奔奔,单建军,吴 凡
    2016, 43(2): 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水产养殖业逐渐向高密度、集约化方向的发展,为实现氧气高效溶解、CO2调控、流态改善等目的,急需研制新型高效曝气装置,开发高效节能的曝气技术。基于气水两相溶解的双膜理论和文丘里原理,设计开发了一种管式曝气装置,经初步试验获得了影响增氧性能的关键技术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对曝气装置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新型节能增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管式曝气装置中影响曝气效果的因素有水面高程(Hw)、缩径(D1/D2)、旋混结构、进气口大小、进气量等。水面高程、缩径、进气口越大,进气量越充足,曝气装置的增氧效果越高;而额外增加延长结构和旋混结构后曝气装置水头损失增大、进气量下降,从而导致增氧效果显著下降。该装置利用额外水流动力实现增氧,是一种高效、节能、经济的新型曝气装置,可为水产养殖提供一种新的增氧方法。
  • 论文
    刘 辉1,2,范良忠2,刘 鹰3
    2016, 43(2):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海上浮标溶氧传感器存在功耗大、标定复杂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低功耗、高性能溶氧监测仪,并针对海上浮标提出红外标定设计,实现溶氧传感器的自动标定。利用单电源数据采集电路结合STM32多通道ADC,精确计算出溶氧值;利用STM32的输入捕获功能解码红外遥控信号,实现电压-溶氧曲线的斜率标定,最大程度避免因溶氧标定而频繁拆卸,造成浮标体内部密封性变差的风险;省电模式满足低功耗的要求,可以提高蓄电池的供电时长;集成MODBUS协议的RS485端口可实现远程通信,为远程监测打下基础。结果表明,监测仪溶氧采集精度较高,能在无光照情况下连续运行5~6 d。该设计可以提高海上浮标的稳定性和密封性,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有成本低、体积小、便于安装等优点。
  • 论文
    熊瑛, 仲霞铭, 汤建华, 吴磊, 高银生, 吴福权, 施金金, 王燕平, 王储庆
    2016, 43(2):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5—7月于江苏吕泗近岸和如东近岸海域开展延绳钓试验,研究分析了钓捕目标鱼种白姑鱼对不同饵料及饵料组合的选择性。饵料组成包括3种单饵料(鱼、虾、头足类)和4种饵料组合(鱼+虾、鱼+头足类、虾+头足类、鱼+虾+头足类)。结果显示,吕泗近岸单种饵料中以虾类的上钩率最高(15.30%),头足类其次(7.67%);如东近岸虾类的上钩率(0.65%)低于头足类(2.87%)。饵料组合中以虾和头足类为饵料时,仅有白姑鱼上钩,且上钩率要高于其他饵料组合。不同试钓点的白姑鱼对虾类和头足类的选择存在差异,这与目标种的资源密度分布和饵料属性有关。研究表明,单种饵料中,虾类和头足类的钓捕效果明显好于鱼类;短时间(≤2 h)钓捕,虾类饵料的钓捕效果好于头足类,长时间钓捕时,头足类饵料的上钩率会提高。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延绳钓合理选用饵料提供参考。
  • 论文
    孙中之1,李显森1,都松军2,朱建成1,孙 珊1,尤宗博1
    2016, 43(2):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捕捞目标的生物学习性和体型特征,设计了一种捕捞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专用定置三重刺网并进行了生产试验。所设计的刺网主尺度为50.00 m×1.08 m,上纲长50.00 m,下纲长66.00 m;内网衣规格为1 200目×18.5目,目大120 mm;外网衣规格为200目×2.5目,目大500 mm。2015年9月4—26日在莱州湾渔场进行了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新刺网所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重为175.69 g,CPUE为1.61 kg/片·次,主捕率高,其中梭子蟹产量占总渔获量的99.31%。新设计的刺网,下纲比上纲长32%,网衣底部较松弛,提高了网衣对梭子蟹的缠络性能,因而提高了捕捞效率;内网衣网目较大,利于释放幼鱼,网高较低,减小了捕获中上层鱼类的几率,因此,兼捕率较低,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
  • 论文
    刘 嫚1,石建高2,汪征位1,余雯雯2,高 敏1,宋伟华1
    2016, 43(2):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渔用材料的合理选用提供参考,以三元共混网线材料(中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MHMWPE/PP/EPDM)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混合比、不同直径进行网线的断裂强力及结节强力试验,分析其相应的强力、延伸性等性能。结果显示,三元共混网线材料的断裂强力随着直径增大而增加,优于同等直径普通聚乙烯网线材料,且随着直径增大,差异性越明显,最大差异时三元共混网线材料的断裂强力为2 091.4N,是普通聚乙烯的1.8倍;在相同的网线直径条件下,三元共混网线材料断裂强力均随PP含量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直径下,三元共混网线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小于普通聚乙烯网线材料,结节损失率高于普通聚乙烯网线材料。三元共混网线材料,虽然断裂伸长率低、结节损失率高,但强力性能要优于普通聚乙烯,可在渔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 论文
    成一伟,林向东,曹雪涛
    2016, 43(2):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冷冻罗非鱼片在贮运过程中色泽品质退化的问题开展试验,寻求一种防止冻鱼片贮藏期间变色的新方法。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在发色罗非鱼片和不发色罗非鱼片的冰衣中加入不同添加剂,测定鱼片中高铁肌红蛋白含量,比较组氨酸、抗坏血酸钠、异抗坏血酸钠、山梨酸钾及烟酰胺对鱼片的冰衣护色效果。结果显示,山梨酸钾与异抗坏血酸钠为较优的添加剂组合。以高铁肌红蛋白含量拟合公式中变色系数为试验指标,得到未发色鱼片护色的优化配方为:异抗坏血酸钠0.32‰,山梨酸钾0.68‰,此时变色系数为13.79;发色罗非鱼片的最适护色组合为:异抗坏血酸钠0.32‰,山梨酸钾0.68‰,变色系数为10.42。研究表明,冰衣护色法对防止冷冻罗非鱼片的褪色及褐变是有效果的,可作为罗非鱼片出口加工和贮运的实用技术,能有效减缓冷冻罗非鱼片的褐变速度,延长其鲜艳红色或原色的保持时间。
  • 论文
    艾冰花1,艾丽花2,陈 琳1,李秉钧1,冯俊荣1,韩龚文3
    2016, 43(2):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加工废弃物蛋白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水产品的利用率,探索了回收利用鲅鱼加工后富含蛋白质的废弃物,以寻找制备鲅鱼抗氧化肽的最佳生产条件。借助Design-Expert数据处理软件对苏云金芽孢杆菌Hy-4发酵产抗氧化肽的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法对影响发酵制备鲅鱼抗氧化肽的培养条件进行筛选。确定了影响发酵液总抗氧化活性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P﹤0.5)为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pH和料液比;在此基础上,利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3个关键因素的最大响应区域,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得到产抗氧化肽的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0℃,培养基初始pH 6.8,接种量2%,料液比1.45 g/50 mL,菌龄24 h。经过验证,发酵液总抗氧化活性达到537.73U,较优化前提高了57.2%,与回归方程的预测值570.11U相比,相对误差为5.7%,说明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菌株Hy-4发酵产抗氧化肽发酵液的总抗氧化性。
  • 论文
    高慧良,黄六一,李 龙,任一平,徐宾铎,唐衍力,刘长东,程 晖
    2016, 43(2): 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须子网是黄河口海区应用较广的陷阱类网具之一。为养护和管理黄河口海区渔业资源,对该海域春季和夏季须子网渔获物组成进行分析。2013年5月和2014年8月对东营黄河口海区进行了3次导陷插网网具须子网的渔获物调查,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种类丰富度指数和Sorensen 相似性系数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和夏季须子网捕获渔获物共计53种,其中春季和夏季渔获物共有种类10种;春季和夏季渔获物优势种(IRI>1000)分别为7种和9种,共同优势种为2种;春季和夏季渔获种类的Sorensen相似性系数Ss为0.19,该海域春季和夏季的渔获物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 分别为15.81和2.91、0.51 和11.26、2.17 和0.43;春季和夏季平均每网渔获量和尾数分别为55.04 kg和8 766尾、50.56 kg和3390尾。调查结果表明,春季生物群落优势度较夏季优势高,使用须子网,其渔获物组成混杂、渔获幼体组成比例较高,长此以往不利于资源的繁殖保护,对黄河口渔业资源破坏较为严重。调研结果可为我国黄河口海区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 论文
    夏陆军1,周青松2,俞存根1,宋伟华2,郑基1,毕耜瑶1,谢旭1,李德伟1,叶深1
    2016, 43(2):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乐清湾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趋势和渔业资源现状,对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种类数、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调查海域共鉴定出鱼类49种,隶属于10目26科39属。结果显示,春季物种数较秋季少,春季在瓯江口水域物种明显较少,秋季物种数空间分布大致为东西走向;春季种类重量多样性低于秋季,但尾数多样性高于秋季,鱼类种类数与多样性指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乐清湾口海域的鱼类种类类型以近岸河口性鱼类为主,且大都为广温、广盐性种类;该海域位于河口,受瓯江径流影响较大;受地理位置和水文环境影响,该海域暖水性种类较多;种类数平面分布特征主要是春季受瓯江径流淡水水团影响,而秋季受交汇水团影响,物种丰富;两季节多样性不同,是因为鱼类个体大小、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也发生变化。
  • 论文
    黄一心,徐 皓,丁建乐
    2016, 43(2): 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海洋食品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拥有近300万km2的海洋国土面积,目前还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拓展海洋蓝色资源的利用范围,发展离岸养殖,尤其是深远海养殖,缓解粮食安全保障压力,成为今后养殖发展的重点。而这就需要通过采用现代新技术,大力发展离岸水产养殖装备设施。文章重点介绍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筏式养殖设施装备、网箱养殖设施装备和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的发展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国外发展现状等,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 论文
    耿 瑞1,周 状1,岳冬冬2,赵 蕾1,刘龙腾1
    2016, 43(2): 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入产出效益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在对10个省份淡水池塘养殖投入产出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1)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淡水池塘养殖产出与投入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相关系数达到强相关水平,值为0.9613,其中,反映产出的典型变量主要由成鱼收入决定,反映投入的典型变量主要由饲料和苗种费用决定;(2)样本区域淡水池塘养殖产出投入比值介于0.76 ~1.65之间,效益相差较大,其中浙江最高、辽宁最低。建议通过加大中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构建生态养殖模式及提高养殖合作组织化程度等措施,促进实现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