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2-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刘康,何金钊
    2019, 46(1):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观察不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将平均体质量1.15 g的长吻鮠饲养在水泥池(2 m×1 m×1 m)中,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d和3次/d,各投喂频率下投喂水平分别为鱼体质量的2%、4%、6%、8%和10%,每个处理组放鱼60尾,饲养为期42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为2次/d和3次/d时,试验鱼的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之间存在二次相关性,两条曲线几乎重合,表明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试验鱼的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是一致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在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4%和6%时较低;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在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4%和6%时较高;血清溶菌酶(LYS)含量在投喂水平为6%、投喂频率2次/d和3次/d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生长和免疫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6%的投喂模式更利于长吻鮠幼鱼的生长。
  • 论文
    刘滨1,2,刘新富1,2,张跃峰3,刘晃4,黄滨1,2,高莹莹1,2,5
    2019, 46(1): 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珍珠龙胆石斑鱼是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通过建立稳定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检测系统,分别施加100、200、300、500、800、1 000、1 500、2 000、3 000、5 000和10 000 Hz的正弦波声音刺激信号,并应用该系统检测20条体长为32~35 cm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觉阈值。结果显示:该脑干电位检测系统获得的响应为听觉电生理反应,所有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频范围为100~5 000 Hz,其中最适听力范围为100~2 000 Hz,最敏感声音频率为300 Hz,听觉阈值约为75.8 dB。根据得到的平均听力阈值, 构建了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性脑干反应听力曲线。研究表明:研究获得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听觉阈值及曲线对于研究噪声对不同养殖模式下石斑鱼的动物福利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评估噪声对石斑鱼影响的直接试验数据,也能为养殖环境的优化提供间接参考。
  • 论文
    徐建平1,2,赵 越1,2,李贤1,张延青3,刘 鹰4
    2019, 46(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稳定高效运行的生物滤器是循环水系统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生物滤器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该文分两部分对进水pH对流化床生物滤器硝化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1)针对流化床生物滤器挂膜启动阶段进行研究,研究在自然挂膜情况下,不同进水pH(7.0、7.5、8.0、8.5)对流化床生物滤器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滤器在pH7.5时启动时间最短,50 d左右便能够稳定运行,而且在此pH条件下生物滤器对TAN、NO2--N的去除效率最高。(2)生物膜成熟后,针对稳定运行的生物滤器进行试验,研究不同pH(7.0、7.5、7.7、8.0、8.5)对生物滤器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滤器在pH7.7时,对TAN的去除速率最高,达到0.58±0.020 mg/(L·h)。另外,生物滤器在pH7.5时对NO2--N的处理效果最好。试验还发现各处理组皆存在不同程度的NO2--N积累现象,该现象随着pH的升高不断加剧。适宜的进水pH能够缩短生物滤器的挂膜周期并提高其硝化性能。研究结果可以为海水生物滤器的挂膜启动和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 论文
    肖红俊,刘凯,李莉莉,冯燕尔
    2019, 46(1):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多层水槽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中人工投料操作空间局促、劳动强度大、饲料利用率低等缺点,设计了一套基于K60单片机的小微型智能投饲车系统。该系统由寻迹小车、投饲装置和控制系统等组成,在特定投饲跑道上行驶,根据红外对管采集的轨道信息和压力传感器采集的饲料信息判别是否投饲或补料,进而实现智能定点定量投饲。初步试验运行结果显示,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运行速度0.5~2.2 m/s,投饲的定位精度误差在2 cm以内,投饲量误差在10 g以内,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 论文
    江涛1,朱烨1,崔铭超2,洪扬1,邹海生1
    2019, 46(1):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拓展人工鱼礁的聚群功能,实现网箱及筏架多层次养殖的现代海洋牧场新模式,在网箱附近构建一定形态的人工鱼礁群,采用CFD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模拟往复潮流,对鱼礁区流场分析。结果显示:网箱附近放置部分鱼礁,在海底流速为1 m/s的情况下,礁区内布置的网箱、围栏养殖区域内的流速为0.60 ~ 0.80 m/s;在礁区后方形成较大范围的涡流区,流速在0.2 ~ 0.67 m/s之间。根据大型网箱、围栏的投饲情况,分析了礁区内往复海流对养殖固形物携带能力。验证了人工鱼礁群、网箱及养殖筏架综合布局新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人工鱼礁群落对内部放置的网箱具有一定的阻流作用,在鱼礁群落的后侧,适合贝类及藻类的筏架养殖,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生态环境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 论文
    张恩栋1,2, 董双林1, 王 芳1, 田相利1, 高勤峰1
    2019, 46(1):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食源色氨酸对不同密度下刺参生长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17 ± 0.5) °C下将初始体质量(湿重)为(3.5 ± 0.1)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饲养在40 L(53 cm×28 cm×34 cm)的玻璃水族箱中,密度分别为4(L组)、8(ML组)、16(MH组)和32(H组)头/40 L ,分别投喂添加0%、1%、3%和5%色氨酸的饲料,饲养75 d,每个处理组设4个重复。试验测定了刺参体重变化和代谢酶活性,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刺参生物量增加,刺参增重率下降。最大生物量为196.1g(3%色氨酸,H组),最低增重率为35.9%(5%色氨酸,H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3%色氨酸处理组刺参生长更快;在各养殖密度下,添加3%色氨酸处理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MDH)和苹果酸脱氢酶(LDH)酶活力低于其他处理组。高密度(H)下,添加3%色氨酸处理组的ALT、AST、MDH和LDH活力分别为5.56 U/g prot、1.85 U/g prot、0.17 U/mg prot、64 U/g prot,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添加1%~3%食源色氨酸可以缓解高密度养殖对刺参的胁迫,提高刺参生长率。
  • 论文
    梁彩凤,刘建勇
    2019, 46(1): 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静水试验方法,研究低pH对日本囊对虾的急性毒性。试验日本囊对虾平均体长(48.87±4.81 ) mm,设定pH梯度为3.8、4.1、4.4、4.7、5.0,对照组pH为8.0±0.1,统计日本囊对虾在低pH胁迫下的死亡率,分析pH对日本囊对虾的半致死摩尔浓度(LC50)和半致死时间(LT50)。结果显示:在相同pH下,日本囊对虾的死亡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在相同的胁迫时间内,日本囊对虾死亡情况与水体pH呈负相关(R<0,P<0.01);pH对日本囊对虾胁迫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摩尔浓度(LC50)分别为:7.907×10-5、5.140×10-5和3.673×10-5 mol/L,安全摩尔浓度(SC)为3.673×10-6 mol/L,对应的pH分别为4.102、4.289、4.435、5.435;水体pH4.1、pH4.4、pH4.7胁迫日本囊对虾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58.821、93.771和139.549 h。本研究可为研究日本囊对虾的养殖、对低pH的耐受性及耐低pH品系选育提供依据。
  • 论文
    罗 颖1,2,闫丽婷1,丰朝晖1,汪 洋1,祁洪芳1,2
    2019, 46(1):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青海湖裸鲤养殖池塘中养殖密度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养殖密度的青海湖裸鲤池塘进行连续的采样调查,测定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水质指标以及青海湖裸鲤的生长情况。讨论并分析青海湖裸鲤养殖密度对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期间共测定出浮游动物39种,以轮虫为主,其数量占整个浮游动物种类的61.5%;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在中、高养殖密度条件下均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中、高密度养殖鱼苗对浮游动物的高摄食压力使浮游动物生长受到限制,浮游动物种类减少并趋于小型化,不利于养殖水环境的稳定。
  • 论文
    谭锦凌,李振华,罗尔霖,吴小洲
    2019, 46(1): 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通常采用热加工方法获取贻贝肉,但该方法不能获得贻贝新鲜的贻贝肉。为了获取新鲜的带半壳的贻贝肉,首先针对贻贝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厚壳贻贝后闭壳肌痕面积、壳长的基本参数,通过力学实验确定拉断后闭壳肌柱所需要力的大小相关参数,从而研制出一种厚壳贻贝剥半壳装置。该装置由工作台、支撑臂、气压缸、开壳刀具、真空吸盘、贻贝固定台及传送带组成。通过有限元分析确定最佳开壳刀具刃口宽度为9 mm,对开壳刀具施加作用力为900 N。该装置能有效提高厚壳贻贝开壳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
  • 论文
    白婵1,熊光权1,黄敏2,曲畅1,廖涛1,张金木1
    2019, 46(1):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寻求丁香酚麻醉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无水保活的最佳条件,研究了不同无水保活温度(0℃、2℃、4℃、6℃和8℃)下斑点叉尾鮰保活5 h以及复苏24 h后的存活率及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丁香酚麻醉斑点叉尾鮰无水保活5 h的最佳保活温度在2℃~6℃,复苏24 h后存活率≥80%;保活5 h后,血液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显著高于保活前(P<0.05),复苏24 h后, 2℃保活组GPT和GOT分别可恢复至12.52 U/L和16.13 U/L;肌酐和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尤其在6℃下;鱼肉总蛋白、粗脂肪、硬度、咀嚼性呈下降趋势(P<0.05)。研究表明,在2℃下无水保活,对鱼肉的生理生化指标影响较小。
  • 论文
    隋江华1,2,阎 冰1
    2019, 46(1):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渔船是渔船未来发展必经之路,对渔船进行中剖面结构优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可使之符合渔船发展趋势。采用改进蚁群算法对海洋渔船中剖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选取纵向构件的板厚、剖面积、件间距等18个构件尺寸作为设计变量,建立以单位长度中剖面纵向构件质量轻量化的目标函数,根据《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2015)》提取总纵强度等8个约束条件,从而建立海洋渔船中剖面结构优化数学模型。改进的蚁群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优化计算,结果显示,43 m流刺网渔船的中剖面纵向结构舱段长度的质量共减轻12.43%,且改进后的蚁群算法更为适用于渔船结构优化设计。经过中剖面结构优化的渔船自重明显变轻,载货量增加,渔船经济性得到改善,渔船的能效水平得到了提高。
  • 论文
    王贵彪1,张海波1,崔雪亮1,李国强2
    2019, 46(1): 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一近海桁拖渔船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船级社(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利用MSC.PATRAN软件分别建立船型船艏和船舯锚系泊支撑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根据渔船实际锚系泊和作业情况对其锚系泊支撑结构进行强度直接计算。针对船舯模型,分析不同系泊角度对船体支撑结构强度的影响以及渔捞载荷下的结构强度,并将系泊载荷以最危险的角度加载至船艏模型进行强度校核,分析各工况下模型应力和变形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各工况下船型锚系泊支撑结构强度均满足规范要求,且以锚泊工况的模型正应力最大,以渔捞辅助工况模型的正应力最小。当系泊绳索与中纵剖面夹角为90°、与水平面夹角为0°时,其结构应力达到最大,在实际作业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以提高带缆桩及其支撑结构的使用寿命。本研究成果对桁拖渔船的设计和实际系泊操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